糖尿病母亲儿(Infants of Diabetes mothers,IDM)出生后更容易发生新生儿期疾病,常见的有十大问题。
一、新生儿低血糖
对于新生儿低血糖,目前普遍采用血糖44mg/dl(2.6mmol/L)为“行动门槛”(Operational threshold),低于此值为采取医学行动(处理)的指征。虽然它不是诊断的标准。以前糖尿病母亲儿发生低血糖几率较大(25%~50%)。目前,由于孕期血糖控制较好,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引起这类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孕期血糖控制不好,未正规治疗。
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多数孩子无明显低血糖表现;甚至血糖很低,仍无临床表现,家长不易发现。因此,这类孩子需要新生儿专业医护监测血糖。部分患儿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早期症状
A、神经系统:震颤、惊跳、眨眼、尖叫、抽搐等。
B、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发绀、呼吸暂停等。
C、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心衰。
D、代谢问题:拒乳、反应差、低体温(体温不升)、出汗。
由于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除引起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外,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应高度重视防治。处理新生儿低血糖关键是预防和监测,出生后应尽可能早的喂养,优先考虑母乳喂养,对于吸吮力差者,经鼻饲等喂养。如果,血糖仍低于44mg/dl,有低血糖表现,需及时静脉输液治疗(10%葡萄糖6~8mg/Kg/min);严重低血糖时,在2~4分钟内静脉注射10%葡萄糖2ml/Kg,然后静滴10%葡萄糖6~8mg/Kg/min维持。
二、新生儿低钙血症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断标准:足月儿血钙<8mg/dl,早产儿<7 mg/dl,或游离钙<3~4 mg/dl。糖尿病合并妊娠母亲所生的婴儿中低钙很常见,几乎与产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相当,约20%~50%,其发生率及严重性与孕母糖尿病病情呈正相关,严格控制孕母血糖可大大降低新生儿低钙的发生率。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经常发生在生后24~72小时内,生后1天血钙降至最低点。低钙血症常常无临床症状。有临床表现者,多为神经肌肉性表现:如肌震颤、惊跳、激惹、抽搐等。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治疗:10%葡萄糖酸钙0.5~1.0g/Kg/d,分4~6次口服;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mg/Kg/d稀释后缓慢静滴;严重低钙或症状严重者可以肌注MgSO4。对低钙血症及时正确治疗者,预后良好。
三、新生儿低镁血症
血清镁<1.5mg/dl(0.62mmol/L)为低镁血症。发生率与孕母情况密切相关,既往未严格控制妊娠糖尿病时,IDMS发生低镁血症可高达38%,最近已显著下降,临床表现与低钙血症的表现类似。
新生儿低镁血症的治疗:肌注MgSO40.2ml/Kg/d,连用2~3天。未纠正者可口服10% MgSO4(0.25ml/Kg/d),注意腹泻情况。
四、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高粘血症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定义:静脉血红细胞压积〉65%,即诊断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生后2小时>70%,生后6小时>68%,生后12~18小时>65%)。IDMS的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20%(正常新生儿的发生率5%)。
可以引起下列临床表现:红细胞增多性发绀、心肺异常及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如,惊厥、激惹、抽搐;呼吸增快、发绀、呼吸窘迫、心动过速、心脏增大。高粘血症可引起血流减慢、淤滞、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可引起脑、心脏、肺、肾、肾上腺、肠系膜、视网膜及四肢血管栓塞。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对于症状明显或静脉血红细胞比积〉70%者,可以输注生理盐水对血液进行部分稀释。应尽量在生后2~4小时内实施治疗,以便降低红细胞比积和血液粘滞度。但是,对于无症状者是否用稀释疗法,意见尚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五、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IDMS的黄疸发生率较高(20%~2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多多,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胆红素脑病,可出现反应低下、嗜睡、拒乳、甚至惊厥,直至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会遗留运动障碍、听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等后遗症。需要积极治疗:早喂养,纠正代谢紊乱(低糖、缺氧、红细胞增多)等加重黄疸的不利因素;及时进行光疗。
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定义:RDS的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呻吟、肋间下降、鼻翼煽动、发绀等。辅助检查所见: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的证据。X线提示:肺透明性降低、支气管充气征、毛玻璃或网状改变。
RDS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妊娠儿高50%,自从采用妊期及分娩期严格血糖控制措施以来,RDS发生率明显下降(从31%降至3%);然而,RDS仍然是IDMS早产时的严重合并症之一。RDS高发生率主要由于妊期未进行血糖控制或控制不好而继发于胎儿高胰岛素血症所致。
RD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新生儿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呼吸机支持是最主要的核心治疗手段。
七、室间隔肥厚(Ventricular septal hypertrophy,VSHT)
室间隔肥厚的定义:是指室间隔厚度超过同性别同日龄正常儿室间隔平均厚度两个标准差(2SD)。一般发生在妊娠后期(30~40周)。室间隔肥厚的发生率:没有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妊娠,出生时室间隔肥厚的发生率可高达75%,而严格控制血糖者,其发生率可降至7.5%。IDMS为巨大儿时,其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体重婴儿(分别为8.3%和1.8%)。VSHT患儿收缩期和舒张期时左室容积均较健康婴儿为小,VSHT(有时肥厚并不明显)时,影响舒张期室腔充盈,提示心肌舒张功能较差或心肌顺应性降低。
多数VSHT患儿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ECG检查发现室间隔肥厚,本身不一定引起心功能下降或障碍;少数病人左室血流受阻导致左室功能障碍或衰竭,并可出现呼吸窘迫表现,如: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氧消耗增加等。
VSHT通常在生后3~6月内自行恢复,一般不需治疗,伴有梗阻性心衰时,应用心得安类治疗,禁用地高辛等正性肌力药物。更重要的是需要跟踪随访。
八、卵巢囊肿(Ovarian cyst,OC)
确切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卵巢-垂体轴内分泌紊乱有关。
OC的临床表现:卵巢囊肿为光滑、活动的下腹部包块,常为单侧,直径数mm至20cm不等,约10%可发现羊水增多,可能是包块压迫小肠的结果。OC可能出现三类并发症。原发性:OC扭转、出血或破裂;继发性:较大的OC可引起继发性并发症。如:闭合性腹股沟疝、肠或输尿管压迫受阻;母体性:羊水过多、囊肿破裂导致经阴道分娩难产。
是否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囊肿大小、类型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程度。直径小于4cm的单个囊肿可跟踪随访,多数可自行消失。直径大于5cm者应进行治疗:可以采用囊肿摘除术、腹腔镜下抽吸术等;巨大的囊肿出生前应进行抽吸处理,以降低继发肺发育不全的危险。手术时尽可能的保留性腺组织非常重要。
九、狭小左结肠(Neonatal Small left colon,NSLC)
新生儿NSLC是一短暂性功能性疾病,典型表现为低位肠梗阻。
NSLC的临床表现:多在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腹部膨隆和胎粪排泄延迟为先兆。诊断主要依据水溶性造影剂灌肠X线检查确诊,造影剂可在肠道停留24~48小时。NSLC为良性过程,没有并发症时其预后良好。多在5~7天后肠管大小恢复正常。可以是自愈性,也可以通过每日反复盐水灌肠治愈,应注意与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因其预后和治疗完全不同。 严重病例(如低血糖性心功能障碍、紫绀、持续性胎儿循环)常常出现并发症,比如盲肠或回肠穿孔、肠套叠。
除非出现并发症,NSLC应采取保守疗法。对有临床表现的患儿采用水溶性造影剂灌肠,既是诊断,本身也是治疗措施。每日反复盐水灌肠治疗效果满意,并能达长期治愈的效果。
十、IDMS的长期影响
糖尿病妊娠的宫内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期的长期影响已逐步被认识和重视,其影响主要分为三类:(1)人体测量学问题。胎儿体重和身长在妊娠后期生长过快,其儿童、青少年期生长速度仍较快,其结果是:巨大儿、超重和肥胖; (2)代谢问题: 糖代谢平衡失调及更易出现糖耐量异常,并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甚至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3)神经心理问题:高危妊娠的子女常常有某些轻微的神经系统失调,心理和智力也可能受影响。
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关键是受孕前、妊期血糖控制措施,如果将孕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则可预防大部分并发症的发生。